每个爱茶的人,对白茶尤其是白牡丹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愫:颜值不比银针,却比银针香高味浓,陈放虽不及寿眉,浓醇与内涵却可以把后者甩出几条街。不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派,却绝对是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
花中牡丹真国色,茶里牡丹味独珍。 白牡丹:采用大白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鲜叶制作。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而得名。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诗人刘禹锡这样形容牡丹花。白牡丹茶,没有这般雍容华贵的姿态,却也能以自身婉约静美的气质,打动爱茶人的心。
说到白牡丹就不得不提起拥有“中国白茶之乡”、“因白茶得名第一县”之称的政和县,政和白牡丹更是一绝,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品尝政和白茶白牡丹时,对其优异的品质大加赞赏,挥毫写下“政和白牡丹名茶形、色、香、味独珍”。
政和山清水秀,处在鹫峰山脉北段和武夷山脉东北段,境内雨量充沛、湿润多雾,政和火山熔岩地貌广布,土壤肥沃,以红黄壤为主,茶树种植环境条件优越,有着“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
作为白茶产茶大县,政和不仅拥有本地原生优良品种—政和大白茶,以及本地菜茶资源,还规模种植了福安大白茶品种。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政和菜茶的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等物质含量较高,香气物质含量丰富,所产茶叶香高味浓、鲜爽醇厚。
关于政和大白茶有这样一段传说,在咸丰年间(1851-1861)堪舆者走遍山中勘觅风水,在政和无意发现一丛奇树,摘数叶回家摊晾,用来泡饮滋味绝佳,就压条繁殖,长大后嫩芽肥大,所制白茶,品质优异,人们争相传植,逐渐推广。
政和县产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种茶、产茶历史。政和茶事兴盛自宋代开始,宋元时期政和已经成为“北苑贡茶”主产地。明朝,“政和白茶”已具相当规模;到了清朝进入鼎盛。近代,“政和白茶”更是大量销往东南亚、欧洲国。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关隶县向宋徽宗皇帝进贡白茶,宋徽宗品尝后龙颜大悦,将年号“政和”赐作县名,沿用至今,是全国因茶得名第一县。
图片来源:摘自《福建省茶叶公司政和茶厂1953年初制领导与茶区调查总结报告》
“宣和殿里春风暖,喜动天颜是玉腴。”政和白茶的高贵品相来自皇家的赞誉。1926年,政和县白茶复起,年销量达50多吨,当时政和白茶主产地铁山、东峰、稻香一带几乎家家户户产制白茶,号称政和茶叶的“黄金时代”。当时的政和白牡丹便极具盛名,后又传入闽东。
政和白牡丹的制作传承古法室内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浑然天成。用自然萎凋工艺,让鲜叶在萎凋过程中缓慢失水,在萎凋过程既不抑制,也不促进,是白茶达到高品质的生化基础。长时间的萎凋让白茶滋味、香气均达到最佳平衡点。是所有茶类中做法最接近自然的茶。
政和特级白牡丹采摘于春季茶树刚冒出来的新梢,由于原料极其幼嫩,采摘极为不易,产量极少,所制的牡丹口感绝佳,爱茶人士又称其为“牡丹王”是政和白牡丹最顶尖的代表。其制作工艺融汇政和自然生态条件、适制茶树品种及人文渊源,经过长期实践、挖掘、培育、创新,成就其非凡的品质特征。
陈宗懋院士称赞“政和白牡丹,色香味独绝”。图片来源:隆合茶业
政和白牡丹新茶,犹如花季少女,芽叶连枝,清新淡雅,同时也隐藏着一份悄然的韵味。经过岁月的沉淀,韵味慢慢绽放,或泡或煮,都能散发她的国色天香。
碧绿的叶子衬托着嫩嫩的叶芽,形状优美,好似牡丹蓓蕾初放,恬淡高雅。舒展的叶子,宛如闻曲起舞的佳人,裙袖生风,多情饮者便会品出诗一样的温柔。
新茶清新淡雅,老茶滋味醇厚,无论在何样的年华遇见,政和白牡丹,总能给你惊喜。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政和白茶):为什么茶界泰斗张天福评价政和白牡丹名茶形、色、香、味独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