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所载“白茶山”确在福鼎

闽东是福建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福建风水聚汇之区,清人郝玉麟在《福建通志》卷三·山川中,有一段中肯的概括:“闽,东南濒海,百川注之,上游达这有建、剑溪滩以疏其恶。山则武夷,渔梁屏…

闽东是福建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福建风水聚汇之区,清人郝玉麟在《福建通志》卷三·山川中,有一段中肯的概括:闽,东南濒海,百川注之,上游达这有建、剑溪滩以疏其恶。山则武夷,渔梁屏障;南天霍童支提,纲维海宅,波围峰绕,包络四封,盖南土之奥区,南方之灵薮也。山高水深,千年来未改,运会气数与时渐开。”这也可视为对闽东自然地理形势和生态环境的高度概括评价。前些年,省博物院考古队霍童山芦坪岗和瓦窑岗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报告表明,距今7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霍童溪沿岸即有人类定居。秦汉时期,闽东还是蛮夷之地,闽越族人在此聚居。

陆羽《茶经》所载“白茶山”确在福鼎

三国时期,吴国政权开始经营闽东,在境内设立温麻船屯,利用谪徒和当地闽越族人高超的造船技艺建造海船。温麻船屯设立后,随之而来的是南下的将士、谪徒和神仙方士、僧道等,随着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晋太康元年(280年,吴元纪四年),晋武帝灭吴,晋太康三年,温麻船屯和横屿船屯同时被改建为县级政区(见《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作太康四年),“温麻船屯”改设的温麻县,是闽东历史上第一个县级政区;温麻县设立之初,疆域广阔。其地“西南尽宁德、连江及罗源之半,西北尽福安、寿宁、政和之半,兼总七者合而一之”(明万历四十二年本《福宁州志》)。

最早的温麻县包括现有闽东除古田、屏南以外的全部地域和连江县的全部以及罗源、政和县的一部分。在《陈书》中有始兴王伯茂“降为温麻侯”的记载(《陈书》卷28《始兴王伯茂传》),温麻县的治所设在今霞浦县的古县村。其时吴国茶风盛行,随着吴国将士、谪徒和僧道人等的纷纷入境,势必带来吴国的饮茶习俗,闽东的茶风此间开始流行。汉晋茶事的亮点与僧道素食淡饮的修炼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境内的太姥山是汉晋茶事的原点

陆羽《茶经》所载“白茶山”确在福鼎

太姥山的传说年代久远,早于闽越国两千年以上。在汉武帝遣使祭太姥山的时代,道教还未诞生,因此,太姥传说可以看作是闽越族民间神仙信仰的产物。传说太古时代的容成、太姥,就在太姥山修行,故太姥山素有“海上仙都”之誉。宋淳熙《三山志》卷三十五引《力牧》记载说:“容成先生尝栖之,今中峰下有石井、石鼎、石臼、石杵尚存”。容成子是传说中黄帝的大臣(一说是黄帝老师),我国历法的发明者。

关于容成子学道太姥山的传说在唐以前就很流行。唐代和李白同时的闽东乡贤开闽进士薛令之在《太姥山》一诗中就有:“为问容成子,刀圭乞驻颜”的发问。《三山志》引汉代王烈《蟠桃记》说:“尧时有老母家路傍,练蓝为业。后获九转丹砂法,乘九色龙而仙去,因呼为太母山。”“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乃改‘母’为‘姥’”。《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武帝时天下有八座名山,其五在华夏,其三在蛮夷。闽中的武夷山、太姥山都得到汉武帝使者的祭祀,应为八大名山之中的二座山。

陆羽《茶经》所载“白茶山”确在福鼎

太姥山原产白茶,又称白茶山。唐·陆羽《茶经·七之事》载:“《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永嘉即今温州,陈椽撰《茶业通史》认为:“陆羽茶经引《永嘉图经》载‘永嘉(县)东三百有白茶(山)。’永嘉东300里是海,是南300里之误。南300里是福建的福鼎,系白茶原产地”(1984年5月农业出版社出版《茶业通史》第50页)。陆羽《茶经》的记载和陈椽教授的阐述告诉我们:福鼎太姥山的古白茶早在晋代就名重海内了。

但学术界还是将信将疑,因为《永嘉图经》记永嘉之事,如果一定要越界记述,势必改为“永嘉县东300里晋安郡□□县白茶山”,但是这样一来记述就不规范了,晋安郡的白茶山要你永嘉郡去记么?如果都这样越界地记述,《永嘉图经》岂不成为《扬州图经》了,所以学术界对《茶业通史》的解释持怀疑或不予取信。

陆羽《茶经》所载“白茶山”确在福鼎

其实,《永嘉图经》的记述并没有越界,不但福鼎的太姥山属永嘉,而且整个闽东(宁德市)除古田和屏南外的地域都在永嘉郡的辖区范围内呢。这个涉及一桩历史公案,就是晋代罗江县之谜。据《晋书》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载:“晋安郡,太康三年置,统县八,户四千三百;原丰、新罗、宛平、同安、侯官、罗江、晋安、温麻。”“临海郡,吴置。统县八,户一万八千。章安、临海、始丰、永宁、宁海、松阳、安固、横阳”“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永嘉郡,统永宁、安固、松阳、横阳等四县”。又据《宋书》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州郡二“晋安太守,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领县五。户二千八百四十三,口一万九千八百三十八。去州,水三千九百九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八十……罗江,男相,吴立,属临海。晋武帝立晋安郡,度属。温麻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立……

陆羽《茶经》所载“白茶山”确在福鼎

为此,朱维幹《福建史稿》认为:罗江县所在,有三说:《八闽通志》认为今罗源县,县有松峙江,旧名罗川,这是第一说;或谓温州府瑞安县,吴时立,初名罗阳。《宋书》卷36《志》第二十六《州郡》二说:‘罗江,男相,吴立,属临海(郡),晋武帝立晋安郡,度属’。度属即遥属,近代叫做插花地。这就是说,罗江县在今瑞安县境内,这是第二种说法。

郭璞《山海经》注云:霍山有五,其一在晋安郡罗江县。宋代《三山志》说,宁德县有霍山乡,在县北七十里,以霍童山得名。这样看来,罗江即今宁德县,这是第三说。

此说,除了郭璞《山海经》注以外,还有一条确证。唐沙门道世《法苑珠林》卷71《祈雨篇》引《冥祥记》云:“晋安罗江县有霍山,其高蔽日”。足见霍山确是霍童山,罗江县确在今天宁德境内(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十二“晋霍山僧”条载:僧群清贫守节,蔬食诵经“后迁居罗江县之霍山,构立茅屋”。)。

陆羽《茶经》所载“白茶山”确在福鼎

这里要理清三个问题,一、罗江县位置在哪里?二是罗江县与温麻县的关系;三是罗江县与临海郡是怎么关系?

第一个问题,霍山的存在表明宁德在罗江的地域范内,也就是说至少宁德可以确定是罗江县的地域;第二个问题,罗江与温麻的关系,宁德境域原来是温麻县的,现在成了罗江,说明这中间还有一次拆分,最大的可能是温麻县设立不久,又拆分为罗江和温麻县,现在宁德在罗江境内,根据《福建史稿》引《八闽通志》第一种说法,罗源县也隶属罗江,根据唐连江一度沿袭温麻县名,说明晋代温麻县拆分成温麻、连江两个县时,连江保留了温麻县名,以北则是罗江县的地盘。三是罗江县与临海郡是怎么回事?笔者认为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温州府建置沿革这段记载说得已经很明确。

明弘治《温州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吴,改安阳为安固县,分安固南横屿船屯置始阳县。四年,改始阳为横阳县。《晋志》:临海郡领县八:章安、临海、始丰、永宁、宁海、松阳、安固、横阳。明帝太宁元年(302年),分临海之峤南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及晋安之罗江,凡五县,立永嘉郡,属扬州,治永宁,峤南即温州。孝武宁康二年(374年),分永宁置乐成,以罗江还晋安。”也就是说晋安罗江县曾经隶属永嘉郡,其时间跨越东、西晋,前后长达72年之久。

陆羽《茶经》所载“白茶山”确在福鼎

读完《温州府志》这段记载,上面问题全都解决了。就是晋太康三年(或四年)以温麻船屯地设立温麻县,属晋安,县治在今霞浦古县村,地域包括现闽东除古田、屏南以外的全部地域加上罗源、政和的一部分,连江县的全部;不久温麻县一分为二,以宁德白鹤岭或今罗源县与连江县的县界为界(罗江包不包括罗源),连江保留温麻县名,北面的闽东部分命名为罗江县,均隶属晋安郡。到明帝太宁元年(302年)时,准备划出原属临海郡的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设立永嘉郡,这时候考虑到这四个县人口虽多,县数还是少一点,就把原属晋安郡的罗江县先划属临海郡,然后再划给新设的永嘉郡;罗江属临海郡是虚晃一枪,实际上是划给从临海郡析置出来的永嘉郡的,并非“插花地”。

罗江县隶属永嘉郡,境域本身是连片的(宁德市与温州市紧邻)。永嘉郡设立时实际管有5个县,也就是《温州府志》说的“及晋安之罗江,凡五县”;经历了72年之后,孝武宁康二年(374年),又从永宁县分出了一个乐城县,自有5个县了,于是“以罗江还晋安”(晋代还没有形成“浙江省”“福建省”这样一个相对固定的行政区概念,郡的上一级是州,永嘉郡和晋安郡一度都属扬州,郡县调整也是在同一个辖区内进行的事)。罗江之谜解开其实就是这么回事,罗江县城大抵还是在今霞浦县境内,剩下的只是一个罗源当时是隶属(连江的)温麻,还是属(福宁的)罗江问题了。

陆羽《茶经》所载“白茶山”确在福鼎

《永嘉图经》系早期永嘉郡志,《浙江方志考》称其“作者无考……书已久佚,亦无辑本”。既为唐陆羽《茶经》所引(宋《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七饮食部,亦引《永嘉图经》:“县东有白茶山”条),其成书年代当在唐前,晋永嘉郡存续期间。包括宁德县在内原福宁府都在罗江县域内,罗江是晋设永嘉郡的一个属县,隶属时间长达72年之久,《永嘉图经》作为永嘉郡的地方史书,记载郡内属县的物产,是再自然本分不过之事。因此,陆羽《茶经》引《永嘉图经》有关“永嘉县东(应为南)300里有白茶山”的记载,把闽东有文献记载的茶史推到了晋代。

文字:缪品枚

图片:陈兴华、陈贞乐、网络

排版:陈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福鼎市茶文化研究会):陆羽《茶经》所载“白茶山”确在福鼎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