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白茶结缘,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我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的是茶树栽培研究,当时重点抓的课题是茶叶大面积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的实践和总结。那年,我先去了位于福安的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因为该所的茶树新品种的繁育技术做得很出色。事后,我取道去福鼎,重点是总结茶叶大面积高产优质技术。这次调研是我大学毕业以后,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六大基本茶类之一的白茶类生产技术。接着,到80年代初,我又一次去福鼎县调研茶叶生产技术,主要是因为那里的茶树短穗浅插繁殖技术搞得很出色。这两次去福鼎调研,使我初步体会到,并镶嵌在我脑海中的有三点:

▲左二为姚国坤参加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资料图
一是世界白茶生产在中国,中国白茶生产在福建,而福建的白茶生产主要集中在福鼎。
二是使我深深认识到白茶的生产加工技术是简单易行的,将采集来的茶树嫩梢晒干即可。这种接近原始的茶叶加工技术,使我联想起古代先民最早可能就是这样贮存茶叶的,这样制造出来的茶叶应当是最原生态的,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茶的本性。
三是在福鼎调研期间,随处都可听到太姥山太姥娘娘用白茶治病的故事,说用白茶能消炎去火。

但这些仅仅是我当时较为感性的认识,并没有理论与实践为依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更多的从事茶文化的研究工作。福建开始大力挖掘弘扬白茶文化,因此,我去福鼎的机会就多了。在我脑海中能回忆起来的至少有6次,其中3次是参加福鼎的中国白茶研讨会,一次是陪同时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刘枫会长去调研考察白茶产销情况,还有一次是陪同日本朋友、北海道煎茶道家元姉崎有峰女士去福鼎考察。记得每次去福鼎,福鼎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茶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陈兴华;福鼎市人民政府原常务副市长、福鼎市茶业协会会长林立慈都会热情接待我,只要抽得出时间,他们还会陪我调研考察,成为好朋友。由于我在福鼎人熟、地也熟,所以无论是在研讨会上,还是平日闲聊,总是开诚布公,畅所欲言。

对福鼎白茶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陪同日本朋友姉崎有峰女士去考察。中途我得了感冒,喉咙发炎,当时正好到“品品香”公司,林董事长马上叫人用三年以上的老白茶煮冰糖为我治喉咙发炎。对老白茶治喉病、治牙痛我虽早有所闻,却并不曾有所体验,这次正好一试。抱着这种想法,我不但欣然接受,而且与公司约定,明日再饮。结果是:一天见效,第二天症状消失,第三天病症根除,至少在我身上验证结果如此。难怪有人说白茶是: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实践如此,但道理何在?这使我想起在一次国际白茶研讨会上,本人曾经在审阅论文时,看到福建中医药大学一位教授的一篇论文,内容说的便是白茶的消炎去火的理论依据。白茶不仅有“茶疗”作用,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人间茶品,真有无限奥妙涵在其中。
(作者,姚国坤,著名茶文化学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福鼎白茶):我与白茶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