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是“中国白茶之乡”、“因茶得名第一县”“世界白茶核心产区”,今已有1000多年种茶、产茶历史。政和县地处福建北部、建溪上游。在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立县之前,其半数以上疆域为建州所辖。至五季至宋、明时期,政和大部分茶区包含在皇家北苑御茶园范围之内,故政和茶叶之历史与建溪茶叶之历史乃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谈及北苑贡茶还与政和宋氏祖上的宋十七公炂、宋十八公灼有关。宋氏古谱《杂事记》中记载:“显德己未(公元959年),十七公炂入留源(今镇前境内存遗址),太祖建隆壬戌(公元962年)十八公灼,龙焙贡茶进建州,后进御,十七公炂后以贡茶积富矣”。以上资料记载,宋氏祖上十八公在宋初建隆年间己制作“龙焙贡茶”进御,十七公后裔还以制贡茶积富。可见政和生产贡茶时间之久远。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关隶县向宋徽宗皇帝进贡白茶,宋徽宗品尝后龙颜大悦,将年号“政和”赐作县名,沿用至今,是全国因茶得名第一县。“宣和殿里春风暖,喜动天颜是玉腴。”政和白茶的高贵品相来自皇家的赞誉。
清朝初期,政和所产之茶叶已融入著名的“万里茶路”。万里茶路”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国际贸商道,它肇始于乾隆初,时有山西茶商到武夷山茶市收购茶叶,经闽赣孔道沿信江入鄱阳湖转汉口集散,然后或由汉水北上河南、河北、内蒙古,进俄罗斯,甚或到欧洲;或从汉口经长江而下至上海,转运天津,由陆路进西伯利亚。
图为清朝时期白茶装箱运往国外

抗战时期政和白茶一度沉寂。解放后,在张天福、陈椽、李润梅等老一辈茶人的努力下,白茶传统制作工艺得以恢复。张天福最早与政和茶叶结缘是在1940年,他筹建“福建示范茶厂”,并下设政和制茶所,由当今全国著名的茶叶专家陈椽任政和制茶所主任。后因战事,政和制茶所一度关闭,解放后张天福指派李润梅到政和筹建政和茶厂。
图为1954年新建的政和茶叶加工厂

1958年7月,正式成立政和县人民委员会茶业科,成为县人民委员会属的主抓全县茶叶生产的政府机构,从此政和茶叶生产有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下半年,在大规模山地开发和搞“万宝山”运动中,创建国营稻香茶场,这是政和县首个以茶叶生产为主的国营茶场,在此后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中,稻香茶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茶叶栽培技术推广和茶叶品种引进方面,发挥示范性作用。

2003年4月,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品尝政和白茶白牡丹时,对其优异的品质大加赞赏,挥毫写下“政和白牡丹名茶形、色、香、味独珍”。




白茶与政和有着千年的羁绊,茶叶与政和人民同在一片土壤上,形成了政和特有的人文气息及产业特点,一部政和史,千年白茶魂。政和白茶文化与技艺的形成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政和因茶而得县名,是来自皇家最高的赞誉。一杯政和白茶,便能看到千年政和茶的厚重。
-EN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政和白茶):一部政和史,千年白茶魂